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30年整形外科經驗 雕塑魁眼俏鼻

30年整形外科經驗 雕塑魁眼俏鼻


 
精緻立體五官新美學
「美麗深得人心」這是從古至今永恆不變的道理,也是佳醫美人團隊30年來一直努力耕耘的重心,期望所有愛美人士都可美麗又自信。而美麗蛻變的過程中,通常雙眼皮與鼻子最多人關注,但卻都不知該如何選擇而却步。為了千萬人的美麗與自信,這次邀請佳醫美人團隊中的電眼教授張至德副院長以及俏鼻教授周爾康醫師,為我們講解簡單又具概念的基本哲學,幫助大家更有自信及魅力。
Part1魅力電眼─雙眼皮哲學可與不可Q&A解析
電眼講座教授─張至德副院長
Q1:每個人的眼型條件不盡相同,如何聰明選擇適合自己的雙眼皮整形術呢?
A1:術前諮詢與醫師評估很重要!
一個專業的整形醫師應該對每個人設計出比例恰當的雙眼皮摺痕線條,進而規劃手術的細節。不過每個人對於線條美的審美標準不同,因此醫師與客戶的審美觀是否達成共識,以及術前是否做好詳細的良性溝通,將成為影響術後滿意度的關鍵。術前諮詢首要目的是先了解客戶的狀況,以評估適合進行哪類型的雙眼皮手術。
Q2:雙眼皮手術方法有縫的、割的、訂的,名稱不一樣效果有差嗎?
A2:各有優缺點,主要以個人條件與期望值為重點
市面上有許多雙眼皮手術的名稱,但大致上不外乎「切開法」與「縫合法」,也就是所謂的割雙眼皮與縫雙眼皮。以下將三種常見的雙眼皮手術相互做比較,提供表格做參考:
30年整形外科經驗 雕塑魁眼俏鼻
番外篇
張至德醫師分享,結合韓國新式釘書機雙眼皮手術,再結合手工方式縫合不但效果較持久、形狀也可以根據客戶的眼型弧度做調整,因此術後自然又迷人,為專業醫師所推薦。
Q3:縫雙眼皮法傷口小、疼痛感低、術後恢復快且效果又自然,但本身又是泡泡眼,真的就不能選擇縫雙眼皮或訂書針雙眼皮嗎?
A3:從微小傷口取出脂肪,縫雙眼皮一樣自然不臃腫
通常,泡泡眼的人眼皮脂肪層較厚,醫師都會建議使用切割術,將多餘的脂肪與皮膚割除後,術後才不會看起來像水腫或是睡不飽。然而,若因為個人生活習慣而堅持選擇縫合法,建議可以在縫合法過程中,從微小傷口將多餘的脂肪取出,術後可以減少臃腫感。
Q4:雙眼皮手術可說是詢問度與接受度最高的療程,但單純做雙眼皮真的就可以擁有一雙媚力電眼嗎?
A4:視個人條件選擇單一或多重方法,魅力雙眸呼之欲出
眼睛是靈魂之窗,在臉部五官中央,最容易引人注意,而雙眼皮的魅力就在那閉合之間所產生的眼神,所以雙眼皮可說是必備的電眼條件。然而,東方人因為遺傳基因的影響,有些人會有蒙古摺遮蓋眼頭,眼型因此無法又大又圓,此時可以合併開眼頭術調整肌腱或韌帶,改變眼睛的長度與寬度,讓眼神更深邃,猶如西方人。若下眼袋或淚溝明顯者,則建議進行眼袋手術及撫平淚溝注射等療程。而年長者通常還可以合併埋線拉皮或內視鏡拉皮提眉,改善眼皮下垂的問題。
Part2精緻俏挺─隆鼻哲學可與不可Q&A解析
俏鼻講座教授─周爾康醫師
Q1:若本身有朝天鼻,進行隆鼻手術時有什麼建議呢?
A1:自體軟骨延伸鼻樑鼻頭,鼻型直而挺
所謂的朝天鼻又稱為短鼻,特徵為鼻樑短、鼻孔外露,因此進行鼻整形時會運用自體軟骨在鼻樑與鼻頭上,增加鼻子的長度,讓鼻頭延伸以修飾鼻孔外露與短鼻樑問題。自體軟骨可以從耳軟骨或肋軟骨取得,而推薦的自體軟骨來源則為鼻中隔,因為其硬度夠且術後可讓鼻型又直又挺,改善效果明顯又自然。然而,當客戶的鼻中隔軟骨彎曲、破碎損毀或已經運用在其他地方時,才建議選擇耳軟骨或肋軟骨。
Q2:若本身為蒜頭鼻,進行隆鼻手術時有什麼建議呢?
A2:打薄軟組織、延伸鼻頭,精緻又小巧
蒜頭鼻或獅頭鼻,其特徵就是鼻頭又大又肉,看起來不秀氣而粗獷,有些人是因為皮下脂肪層過厚,有些則是軟骨的空隙比較大,因此鼻型比較扁塌,鼻頭因此不夠立體有型。蒜頭鼻進行治療修正時,第一步驟會將多餘的皮層軟組織做適當地打薄。此外,蒜頭鼻的鼻頭所呈現的角度通常都是比較外擴的,第一步驟治療時,會利用軟骨縫合法將比較大比較寬的側鼻翼軟骨縮小、寬度變窄,再搭配自體軟骨延展,鼻頭變得小巧又精緻。
Q3:市面上的隆鼻術名詞多得數不清,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A3:可分成材質來源與手術方法兩大類
隆鼻名詞紛亂令人眼花撩亂,但手術方法與原理是有跡可循的,大致可以分為材料來源與手術方法兩類:
30年整形外科經驗 雕塑魁眼俏鼻
Q5:目前最熱門的隆鼻手術非「韓式」與「卡麥拉」莫屬,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A5:一為概念,一為材質,挑選仍首重個人條件與期望值
韓式隆鼻其實是一種概念,沒有指特定的方法,大量運用自體軟骨組織調整鼻頭,原則上各種鼻型問題都可以作修正。卡麥拉隆鼻則是材料上的不同,其所使用的材質是矽膠外包覆著一層GORTEX,具備GORTEX抓地力強以及矽膠穩定、體積不易縮小的兩大優點。使用無孔洞的矽膠材質,不與人體組織沾黏、體積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也比較不易發生感染問題,但術後可能會有滑動位移及夾膜孿縮等可能性。由於各種材質各有優缺點,因此會建議客戶與醫師做深入討論,了解個人的鼻型問題與期望值後,再做鼻整形手術與材質的選擇。
Q6:若進行微整形注射方式隆鼻後,還可以用外科方法隆鼻嗎?
A6:原則上可,但醫師的經驗與專業將是手術的成敗關鍵
經臨床統計發現,十個進行隆鼻手術的客戶中,就有三個人進行過注射填充隆鼻法,有些人是注射後感覺效果不錯,為了一勞永逸而選擇外科隆鼻;有些人則是不滿意注射的效果,因為注射可以改善的效果有限(如短鼻、駝峰問題無法改變),因而選擇外科法。曾注射過後的鼻子,其鼻子的架構與組織多少有些影響與改變,若鼻頭注射量過多、仍有殘留針劑或局部感染等問題,反而增加日後手術的治療困難,建議等待注射劑被吸收、代謝掉後,再進行手術。若無法耐心等待,選擇有經驗的專業外科醫師是安全與美麗的最佳保障。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20多年抗癌成功!陳月卿教你:「全食物」這樣吃,每天清除癌細胞

 

20多年抗癌成功!陳月卿教你:「全食物」這樣吃,每天清除癌細胞


20多年抗癌成功!陳月卿教你:「全食物」這樣吃,每天清除癌細胞

化災難為祝福
祝福有時候會以災難的型態出現。23年前,我就碰上這種化了妝的祝福。
當時我剛剛經歷過一次椎心的小產,事業也遭逢瓶頸,身心俱疲的我趁著當選美國東西文化中心Jefferson Fellow的機會,到夏威夷參加專門為資深新聞工作者舉辦的交流研討計畫。
我那一向頭好壯壯,幾乎不曾感冒,看我因胃痛急診輾轉呻吟,還好奇的問我胃在哪裡的老公,忽然心念一動,覺得年過四十,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趁老婆不在,去做個全身健康檢查。結果,不用儀器,醫師手一摸,就發現他的肝不對勁,立即做超音波檢查,證實他肝上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必須立刻開刀切除。

冷靜理性的老公透過長途電話告訴我這個消息,聲音一如平常,絲毫感覺不到情緒起伏,他還說:「我知道妳很重視這次的研討訪問計畫,半途放棄實在可惜,妳可以不用回來,我自己可以應付。」
當然,我選擇陪他一起面對這場生命硬仗。手術很成功,主刀的榮總外科部主任雷永耀醫師告訴我,瘤雖然很大,但長的位置很好,又有一層膜包著,所以切除得很乾淨。
手術完了,我的問題才正開始:他這麼健康為什麼會得癌症?怎麼防止癌症復發?第二個問題尤其重要,因為聽說當時肝癌手術5年的存活率還不到15%。為了拚這15%的勝算機率,我一頭栽進書海,拿出當年得金鐘獎的精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大量閱讀與癌症、健康有關的書籍和論文。
透過閱讀,我發現癌症與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有密切的關係,幾乎七成的癌症與飲食有關。飲食不當還會引起各種「現代文明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消化性潰瘍、關節炎、風濕症、各種頭痛、過敏、氣喘、免疫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神經衰弱⋯⋯等等。古人說病從口入,真是一點也不假。
其實,當時我的健康狀況也不好。記得新婚不久的某一天,我那當時任教政大的老公,忽然面容嚴肅的跟我說:「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娶妳。」我一聽差點沒氣昏,心想:「有沒有搞錯?應該是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嫁給你啊!」因為當時我擔任「華視新聞雜誌」製作人兼主持人,每週出現在螢光幕前,認識我的人遠比認識他的人多,所以我覺得自己說不上是下嫁,但也不至於高攀吧!沒想到我那寶貝老公的回答大出我意料之外,他說:「我曾發誓絕不娶個『藥罐子』,可是妳就是個『藥罐子』。」
我一想,對呀!我每天不是頭疼、就是胃疼,腰痠背痛更是家常便飯;我渾身倦怠、常常感冒;不是消化不良、就是腸胃炎;皮包裏隨時都有各種乳狀、粉狀、錠狀的腸胃藥、感冒藥、消炎藥,真是個如假包換的「藥罐子」。
這一記當頭棒喝敲醒了我,使我開始正視那些雖不嚴重,卻相當折磨人的毛病。
我去做了健康檢查,醫師說我很健康,肝腎指數都正常,沒什麼大毛病。我不死心的追問:「那我為什麼那麼不舒服?」醫師被我問得受不了,就告訴我說:「除非你肝腎壞了一半,指數才會顯現出來。」我一聽這還了得,到那時候才治,還來得及嗎?

於是我開始自力救濟,找尋各種跟健康有關的書籍。我讀了莊淑旂博士的書發現,我似乎就是她書中所描述的癌前體質,如果不積極改善,可能離癌症也不遠了。

沒想到我還在跟健康苦苦拔河,我那自詡「健康寶寶」的老公卻比我先一步檢查出肝癌,為了救他、也為了自救,我無怨無悔的縱橫書海、收集資訊,中醫、西醫、生機飲食的理論,只要覺得有道理的,都加以實踐。甚至宛如神農氏嚐百草,拿自己的身體來做實驗,實驗證明好的、容易做到的,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放棄。
23年過去了,很多人看到我老公,都說他氣色真好,而且越來越年輕,實在不太像六十好幾的人。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肝癌手術後才兩年,就由學術界進入政府,擔任行政院陸委會副主委;民國85年出任新聞局局長時,距離手術剛滿五年;忙碌的公職生涯還包括擔任總統府副秘書長、陸委會主委、不分區立委,和國安會秘書長。
這中間我們還生了兩個健康活潑的寶寶,帶給我們很多樂趣,家庭越來越完整、也越來越溫馨甜蜜。
至於我的健康也有大幅改善。現在看到我的人很難相信我曾是個「藥罐子」,他們叫我「長效電池」,因為永遠精力充沛、生氣勃勃。我發現不知道器官在哪裡真是很大的幸福,因為它們正常運作,絕不打擾你。同時全身上下沒有一處痠疼,實在是很棒的感覺,原來健康就應該是這樣。
民國92年四月爆發SARS疫情,我因為有一點小感冒,比較緊張,跑到家庭醫師那兒檢查,才發現已經六、七年沒有因為感冒來看診。而困擾我多年查不出原因的貧血,也改善了許多,嘴唇從紫的變成粉紅的。
一場災難,結果化成祝福,讓我們生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自在。
我不能說這全是改善飲食的功勞,因為我還學會打坐,幫助我放鬆;我皈依宗教,人生觀和脾氣有很大的改變;我改掉夜貓子習慣,盡量早睡早起,讓身體能好好修復;我規律的運動、週末全家去爬山、接近大自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改善飲食是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改善飲食、連情緒也改善了。不信,你不妨試試!

對病人來說,攪碎的食物很容易消化、吸收,可以減少身體負擔,把省下來的體力花在幫助身體痊癒上。同時生病的人除了所患的疾病之外,多半還伴隨有嚴重的消化問題,所以迫切需要能有效解決營養吸收的辦法。「攪拌」就是最佳解決方案,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讓你吸收到所有你需要的完整營養。

如果你沒生病,「攪拌」可以讓你一直保持健康。攪碎了的充滿生機的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酵素,和其他的營養成分,同時它們又非常容易消化吸收,能供應更多能量,讓你的身體保持在巔峰狀態。
來到安博士健康中心的學生,多半是醫療院所放棄治療的重病患者。安博士發現他們罹患各式各樣不同的病,但相同的是都有嚴重的消化吸收問題。當中心供給他們攪碎了的、富含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他們的健康都有明顯的改善。
安博士發現一般人在吃飯的時候,很少細嚼慢嚥,甚至是狼吞虎嚥,因此唾液中的澱粉脢往往來不及發揮作用,食物已經吞下肚了,所以當這些食物通過消化道的時候,還沒有消化到能夠完全轉化的狀態,當然其中所含的營養素也無法被身體完全吸收,有些變成廢物排出體外,有些甚至變成毒素積存在體內。飲食習慣長期不良,會導致腸胃系統出問題,而安博士認為「腸胃系統不良的人,是絕對不會健康的」。
對這點我深有同感。我認為自己會成為「藥罐子」,起因就是飲食習慣不良,加上緊張帶來的精神壓力,使得腸胃出問題,導致消化不良,引發各種毛病。幸而後來開始喝安博士和雷久南博士推薦的精力湯,得以改善身體。
我喝精力湯到目前為止已經20年了。在找到好的調理機之後,我發現不僅精力湯口感更好,也吃到了更多營養,印象最深刻的是兩次懷孕的比較。
我的大女兒是在我先生開完刀後3年生的。當時我的身體還不太好,懷孕期間,我每天一杯牛奶、吃維生素,但是仍抽筋得厲害,常常半夜因為抽筋痛醒,甚至痛得流下淚來。生完女兒很開心,也開始喝精力湯保養身體,沒想到喝著喝著,我又意外懷孕了。這次我不喝牛奶、不吃維生素,每天早上一大杯精力湯,外加一片全麥吐司、一粒水煮蛋。沒想到這回我一次也沒抽筋,順利的產下一個健壯的小子,我開心的稱他「精力湯寶寶」。
這幾年體檢發現我的高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好的膽固醇,比一般人高很多,醫生覺得很奇怪。後來我想起曾經讀到一篇文章指出,吃蛋的時候如果搭配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就會把膽固醇變成高密度的膽固醇,能幫你的身體進行良好的生化作用。原來我就因為常在喝完精力湯之後吃水煮蛋,所以無意間證實了這個理論。
很多人對精力湯有誤解,覺得它一定是寒涼、冰冷的,其實精力湯也可以是溫熱的,而且可以配合體質的寒熱來調整搭配的食材。
其實,我照顧全家人健康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早上一杯精力湯,除非出國,很少間斷。因為它非常簡單容易,只要到有機店買齊了材料,再加上一台得心應手的調理機,就可以開始了。每天只要幾分鐘就能為一天的營養奠定很好的基礎,所以可以作為改變飲食習慣、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少量多餐
安博士建議,少量多餐是最好的飲食方式,「餓了就吃,不餓就不要勉強進食,緊張和憤怒的時候絕對別吃。」《論語》說:「食不言。」安博士也不贊成吃飯的時候交談,她認為談話的內容往往是負面的,那也會形成壓力,跟吃飯所需要的寧靜氣氛不合。

全食物怎麼吃?
「攪拌」是最好的方式



吃什麼很重要,怎麼吃同樣重要。全穀類、蔬菜、水果和各種豆類、堅果、種子是好食物,但每天要攝取30種,六大類都吃到,還要蔬果5、7、9,最好是保持全食物狀態,更不要因為錯誤的烹調方式而流失營養,甚至產生毒素,這對忙碌的現代人可真不簡單。怎麼吃最好呢?同樣吃蔬果、芽苗、豆穀這些平凡的靈芝草,並因此改善自己健康,又幫助很多人恢復健康的安博士認為,「攪拌」(Blending)是最好的方式。
她在其著作 The Blending Book 裏寫到,所有剛開始嘗試她這套飲食方式的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所有食物都是生的和攪碎的?」她說:「我推廣的不是生的食物(rawfood),而是有生機的食物(living food)。」至於為什麼要攪碎?她的回答是,這是使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又能保存所有營養,最簡單又有效率的方法。她說:「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類、芽菜、種子、堅果,含有所有能夠對抗疾病的營養,如果把它們充分攪碎後吃下,保證能吸收到全部的營養,但是不當的烹調方式卻會破壞營養。」而且她認為,這種方式對生病的人和健康的人都有好處。

雖然把營養的食物攪碎,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方式,但是仍然需要嚼食固體的食物。安博士自己的經驗是70%攪碎,30%嚼食;我正好相反,是30%攪碎,70%嚼食。不過,正如安博士所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每個人都得向自己的身體學習。」

有些人認為水果、生菜用嚼的吞下去比較好,可是根據安博士的研究,「食用打碎的生鮮蔬菜泥,效果比嚼食生菜沙拉有效。事實上,如果有好工具,能將營養均衡的食物迅速打成泥,這種食物將有助於人體吸收完全的營養,這是提升免疫能力,克服各種疾病的良方。」
這種飲食方法除了低脂高纖之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連皮帶籽,攝取到最豐富的植化素,並且補足植物性飲食的量。
蔬果 5、7、9



本身也是醫生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每天吃足蔬果5、7、9份,不僅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的機會,還可以減少六成中風,減少四成黃斑部病變,更減少三到七成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的機會。
不過賴基銘強調:「天然蔬果才有效」,不贊成使用維生素等營養補充品,「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經過萃取的營養素是無效的。」
國民健康署近年來也大力提倡「蔬果5、7、9」,也就是學童每天應攝取5份、少女及女性攝取7份、青少年及男性攝取9份蔬果。一份是多少呢?生菜沙拉鬆鬆的一碗,大約100克;煮熟蔬菜半碗;拳頭般大小的水果,大約150克,或飯碗八分滿;或是250c.c.的全果汁。最好是每天各種顏色的蔬果全吃到。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個別食物或化學物質,能單獨發生抗癌作用,各種營養素共同發揮的綜效,對健康才最有好處。事實上,蔬果穀物和豆類裡,還藏有許多秘密等待人類去發掘。
不過不管吃多好的食物,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變體質,不要期望它像仙丹。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其實病灶已經累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是你的身體和器官還在苦苦撐著,直到最後才倒下,因此要去除病因也要花很長的時間。醫生只能治療或改善你的症狀,要恢復健康,一定要從飲食、作息和運動去調整。記得聽人說過,身體的細胞七年全部更新一次,我覺得相當有道理,因為我算算從我開始採取行動,到我真正覺得很健康,也花了七、八年的時間。
很多人擔心蔬果連外皮一起吃會吃進農藥,所以我們最好選有機種植的蔬菜水果,或者一定要沖洗乾淨。但是現在農藥非常氾濫,有些農民因為噴農藥容易中毒、生病,乾脆把農藥灑在土裏,或建個大水池,把農藥加進去,藉自動噴水系統來噴灑農藥。所以只剝掉外葉、去除外皮,能不能去除農藥,也很讓人懷疑。
濫用農藥不只傷害人們健康,也傷害了這片土地,使它日益酸化、貧瘠甚至死亡,我認為這才是最不愛台灣的行為。我希望農政單位能給農民多一些輔導和協助,幫助他們用有機或自然的方式耕種,讓更多人能吃到健康的農作物,也救救這片土地,讓它恢復生機。
所以,適當的飲食並不是一時的健身時尚,它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吃什麼?怎麼吃?」看起來是很個人的事,誰也管不著,很多人自己不關心,也不想讓別人插手。但是「吃得對不對?吃得好不好?」小則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中則關係一家人的幸福,大則影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記得有一年,我在兩個星期之內分別走訪美國和日本,在美國舉目望去,平均每三、四個人之間,總有一個超級胖哥或胖妹;但是在日本滿街人潮中,要找個胖子還不多見。肥胖引起的慢性病,差一點拖垮美國經濟,難怪他們要把肥胖列為危害健康的頭號殺手;而日本則以國民平均壽命最長聞名全球。
美、日國民的體型和健康有這麼大的差異,跟他們的飲食絕對有密切的關係。
這麼說來,還能不重視吃什麼?怎麼吃嗎?讓我們一起來發掘更多好吃、健康、又方便料理的全食物,讓你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幸福。

書籍簡介

吃對全食物
作者:陳月卿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10/27
陳月卿
資深新聞工作者、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暢銷作家。現任「健康兩點靈」節目主持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參與多項公益團體,熱心社會關懷運動。

政大新聞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歷任華視新聞部記者、主播、副理,製作《天涯若比鄰》、《放眼看天下》、《華視新聞雜誌》等優質節目。曾獲最佳新聞節目及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等五座電視金鐘獎,及第十四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二十多年來,陳月卿陪伴夫婿重新調整飲食模式以對抗癌症,她深深了解,適當的飲食不是一時的健身時尚,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她經常接受訪問、主持節目或應邀演講,希望與所有有緣人共同寶貝身體,並在交流中分享疾病帶來的生命轉機和智慧。

2010年出任「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全力推動「全食物運動」,設立癌友飲食指導班,並由學者專家免費協助癌友進行飲食營養改善計畫,長期指導、觀察、記錄,以深入了解飲食對癌症病人的幫助,並作為未來擴大推動「全食物運動」的基礎,目前已進行六個梯次,幫助許多癌友。